B·太阳gg太阳当头运气充冲天(中国)VIP官方认证 - 百度百科

您所在位置: 首页>文化长廊>渭河文化>渭河文化之平原四关
渭河文化

渭河文化之平原四关

潼关为四关之首,潼关在东汉以前还没设关城,到东汉末,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,才于建安元年(公元196年)始设潼关,并同时废弃函谷关。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!潼关以水得名。

《水经注》载:“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,因谓之潼关。”潼浪汹汹,故取潼关关名,又称冲关。这里南有秦岭屏障,北有黄河天堑,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,中有禁沟、原望沟、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,势成“关门扼九州,飞鸟不能逾”。汉潼关城在今城北村南。北临黄河,甫靠大山,东西百余里,开路于断裂的山石缝中,“车不容方轨,马不得并骑”,有一夫当关,万夫莫过之险。

就是这险峻的兵家必争之地,令长安稳如泰山,避过关外的烽火战乱。

大散关亦称散关,在宝鸡市境内。为周朝散国之关隘,故名散关。这里山势险峻,层峦叠嶂。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,自古为“川陕咽喉”、兵家必争之地。据史料记载,大散关曾发生战役70余次。

楚汉相争时韩信“明修栈道,暗渡陈仓”就从这里经过;三国时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;据陈寿《三国志》记载:“(建兴六年)春,亮复出散关,围陈仓,曹真拒之。”

公元1131年5月,南宋建炎四年、金天会八年(1130年),宋于富平之战失败后,宋将吴玠即收拾残兵,屯据和尚原,刚立好栅寨,金兵已至原下。

陆放翁为记此战,特作诗曰:早岁哪知世事艰,中原北望气如山。楼船夜雪瓜洲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。塞上长城空自许,镜中衰鬓已先斑。出师一表真名世,千载谁堪伯仲间。

关中南大门,春秋时期设置。当时商洛一带为晋国疆域,为防楚国,在少习山构建关隘。据《左传》记载:公元前490年,楚人谋北方,“将通少习以听命”。战国时四方拓展的秦国占据后改称少习为武关,寓含以武力讨伐东方诸国之意。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西晋杜预:“少习,商县武关也。”武关扼居关中通往长江中游大道的咽喉,“秦未得武关,不可以制楚”,足见其战略地位之重要。因设置武关而得名的武关道,由长安东南行,溯霸河而上,过了秦岭,又沿丹水而下。

据《水经注》记载:“武关在析县西百七十里”。汉析县在今河南省西峡县,以里程推算,武关应在陕、豫、鄂三省交界处紫荆关附近。占主流的说法认为,唐代开凿了由蓝田至河南内乡约700里的新道,武关也随之移到陕西省丹凤县之南了。对此观点持有不同意见者认为,从保留至今的秦楚分界墙以及对少习、武关名称变化的分析,确证“析县西百七十里”的秦汉武关延续至今未曾迁移过。

和武关道联系的道路有两条:其一是通过今陕西省山阳县东南漫川关的上津道。上津是隋唐旧县,在今湖北省郧西县西北,当地还有上津镇。这条通道循金钱河而上,过鹘岭,经陕西省山阳县,再越流岭,至商州区和武关道衔接。鹘岭与流岭都是秦岭的支脉。金钱河汇入汉水处,在今白河县的西北。其二是由商州区东北行,经芦灵关通到弘农河上古函谷关。

武关道为关中和长江中游双方相互进攻必经的捷径。秦昭王曾致书楚怀王“愿与君会武关而约结盟”。当楚怀王应约到武关,则被秦作为人质,终生囚禁。汉高祖刘邦入武关灭秦之战,东晋桓温进攻前秦的白鹿原之战,刘裕进攻后秦之战,都是由长江中游直赴关中。西汉周亚夫平定七王之乱,东晋前秦进攻襄阳,南北朝西魏进攻江陵,元代驻守陕西的贴木奇进攻江陵的怀王等,则是由关中出袭长江中游的行动。武关道的重要战略地位正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所言:“道南阳而东方动,入蓝田而关右危”。

武关道以及控制通道的武关由于位于函谷关和潼关以南,往往成为来自中原对函谷关和潼关进攻时的迂回路线,如西汉赤眉军兵分两路,一路入陆浑关,一路入武关。入武关并没有直趋长安,而是于武关附近折而北上,在古函谷关和入陆浑关的一路会合。由此可见,武关及武关道固然重要,但从东西对立的格局来看,只能算是函谷关和潼关的侧翼。

萧关,为古代西北边地著名关隘。秦汉帝王出巡,汉唐文人出塞,都与萧关有缘。萧关方位在何处,向有争议,但在宁夏固原县(今固原市原州区)东南这一大略方位是没有争议的。

萧关不是一个独立的关塞,它与秦长城的战略地位是密切相关的。秦长城以及在环县境内沿长城修筑的城镇堡寨,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。另外县城周围的果儿山、玉皇山、城东塬三大烽燧及城子岗、沈家台、城东沟口的城障,将县城团团围在中央,构成牢固的人工屏障。三大烽燧筑在萧关的制高点上,既可遥相呼应,又能俯瞰环江、城西川,城东沟三水交汇的所有地域,关内、外5平方公里的河谷、山川、道路、村舍等尽收眼底,高下纵横形成立体防御体系,其设计之精心,布局之巧妙,令世人叹为观止。

秦汉萧关,应该是指三关口至瓦亭峡这一险要的地带。这里虽非绝壁,却险峻雄奇。处在这一防御地带上的瓦亭,地处六盘山东麓边缘,实质上是萧关的重要屏障。这里不但雄峰环拱,深谷险阻,易守难攻,有独特的地理优势,而且有泾水南出弹筝峡三关口,是萧关由南向北天然形成的一个防御体系。

唐代沿袭秦汉时之萧关,旨在重振秦汉萧关之雄风。其大致方位应在今宁夏海原县石峡口一带,与宋萧关遗址大致方位相同。一说在今宁夏海原县东北的高崖一带;一说在同心县南红古城。其实,石峡口要隘与红古城古址,均为宋萧关防御体系上的军事设施,应包括红古城与石峡口在内,为宋萧关遗址。

萧关故道亦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,对于陇右人民安居乐业、发展经济、交流文化、繁荣商贸、方便交通皆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。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文化史上一条极为重要的文化带,那么萧关亦是这一文化带上璀璨的一颗明珠。王维曾有《使至塞上》:单车欲问边,属国过居延。征蓬出汉塞,归雁入胡天。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。萧关逢候骑,都护在燕然。

上一篇:渭河水系构成

版权所有:陕西渭河生态集团-B·太阳gg太阳当头运气充冲天有限公司     陕ICP备2021003430号-1 推荐使用1024*768分辨率浏览 

关闭
XML 地图